標題:111學年新北市學校藝術深耕教學計畫成果報告書(陶遊玩藝滬尾情·紅林新聲望國際 part 1)
內文: 二、計畫實施情形: (一)課程實施的特色: 111學年度竹圍高中藝術深耕課程—「陶遊玩藝滬尾情·紅林新聲望國際」Part Ⅰ以「紮根在地、放眼國際」與「跨領域學習」兩大面向作為主軸,課程實施面以教學團隊共同研發的(1)釉下彩人文陶板浮雕、(2)生態手捏陶藝、(3)文創陶器皿,依照各年段的學習與規畫,三項陶藝創作分別安排於七、八、九年級,並與其他藝術領域進行單元合作,藉由與在地自然生態、人文史地等連結,活用設計思考及藝術知能,表達重要議題的關懷及省思,達到十二年國教素養指標。而駐校藝術家在竹圍悉心耕耘的教學實力,透過跨域合作獲得的經驗,分享使其他學校受惠;竹圍高中經營多年漸具規模的陶藝專科教室也發展成為空間共享的教學基地,提供有意從事陶藝教學、創作及課程合作的研發者交流討論或技術轉移,傳遞共享藝術成果的美好。 (二)計畫實施概況簡述: 本學年度藝術深耕課程於七、八、九年級均執行完成計畫內的教學活動,共計課程融入時數273小時,產出作品也在校慶、期末成果展示、校園中完整展出,與師生共享精采的創作歷程。在教學專業增能上,辦理4場教學演示,以及4場共12小時的的研習活動,除加深藝術領域科目的融合,更透過不同科目教師的研討提升跨領域教學能力。 三、計畫實施成效: (ㄧ)教師增能部分: 本學年度共計辦理4場藝術深耕的教師增能研習活動,聘請專家學者入校指導,並與校內師資進行課程的討論,除精進藝術教師的專業能力同時,也透過跨領域師資的對話,研發適合學生學習指標之跨領域教材,並探論融入國際教育、環境教育等議題的可能性。 (二)學生學習部分: 根據學生對於陶藝的熟悉度進行階段性的課程設計:七年級陶板製作、八年級生態手捏陶,九年級文創陶器皿。七年級從平面圖像設計開始,同時認識陶土材質特色,創作結合地區人文風情,為學生帶來學習歸屬感。八年級進展到立體塑型,與更精緻化的內容表現,融入手捏陶形塑出生態樣貌的設計,同時結合音樂藝術的聲響的表現、表演藝術生態劇本的撰寫,更跨域生活科技、資訊科技科目進行故事的逐格動畫拍攝,呈現紅樹林生態特色。學生作品亦配合學校大型活動的時程,包括校慶展演、畢典聯展,將優良作品呈現在本校的藝文走廊,學生以班級為單位,師生共同規畫藝文走廊的情境佈置,提供外賓最佳的視覺饗宴。而學生透過展演,亦增進對藝術設計的理解並提高其自信,課程學習的總結也獲得許多正向的回饋,也成為學生在求學歷程中重要的體驗與回憶。 (三)課程發展部分: 藝術深耕作為竹圍高中校本課程,以課程向下紮根(國中部)且向上延伸(高中部)為主旨,根據陶藝技法的繁縟,階段性設計於不同年級之藝術課程中,從初階平面性圖像設計紮根,進一步到達立體的雕刻設計,最後更涉及作品中的空間營造。同時,藝術深耕課程以藝術領域課程為主軸,進行跨領域素養導向教學,除視覺藝術、聽覺藝術、表演藝術三項藝術課程的融合統整,更透過生活科技、資訊科技科將作品進行動畫拍攝,並解決電腦資訊相關議題,此外,英文科的跨域教學,讓作品有著國際化的表現機會,國際教育的融入學習,讓學生與世界接軌。讓學生一方面學習陶藝技法,一方面也實際經驗跨域的學習,同時更將學習活用於日常,提升面對議題的解決能力與終身學習的素養。
(四)校園特色部分: 根據竹圍高中所在地域作為學習環境,包含淡水的歷史人文風情、紅樹林的自然生態等,透過「土」作為創作題材,加深學子扎實、落地的意象。透過陶藝課程的漸進設計與不同年級的主題經營,刺激學生對談與溝通,並進一步與生活環境進行連結,在111學年度,亦透過學生的作品呈現,作為國際交流的亮點。藝術深耕不僅是創作一項有形的藝術作品,在無形中也是一種生活美感、溝通連結的展現,根據課程規畫、教師引導、學生實踐,除了增進對地域環境的探索與關懷外,更從中表達環境、歷史、國際等議題的關懷及省思。 四、反思及建議:
藝術領域教學研究會與與藝術深耕會議的進行、外聘師資的增能研習等是課程規畫不可或缺的能量,包含增進藝術領域教師教學專業知能,相互分享教學困境與心得、共享教學方法,對教學進行討論與修正,同時藉由教學團隊的支持抱持對新知的熱忱。此外,學生特性於每一年略有差異,學生的特別狀況亦逐年增加,因此透過會議的討論、資訊提供,適切調整各屆學生關注議題。
點閱數:189 |
新北市政府教育局社會教育科 | 電話:1999(新北市境內)或 (02)29603456 分機2676張小姐 Copyright © 2017 新北市政府教育局社會教育科 版權所有,未經允許,不得以任何形式複製和採用 |